診療項目
研究報告顯示牙周感染和某些身體疾病有相關性,有可能引起如:心臟病、心肌炎、高血壓、糖尿病、呼吸道疾病、孕婦早產、腦膜炎、腦膿瘍等疾病。當細菌及其所產生的毒素自牙周病灶區進入全身血液循環,可能成為引起其他疾病的致病元凶或導致嚴重併發症。牙周病不僅僅是口腔健康的問題,它更是全身健康的威脅,所以牙周病的治療與預防成為全身健康維護中,很重要的一環。
牙周組織是指包圍在牙齒周圍的組織,包括牙周膜、牙骨質、齒槽骨以及牙齦組織。它們具有支持牙齒、穩固牙齒根基協助咀嚼運動以及緩衝咬合壓力等功能。
細菌的堆積是造成牙周病的主因,如果每日沒有徹底清除牙齒周邊的牙垢和細菌,長期累積在齒齦交界處,自然會刺激牙齦發炎,若日積月累至牙齦深部,由於細菌滋生、牙周囊袋形成、齒槽骨破壞,牙齒周圍因地基流失,牙齒自然就鬆動了。
口腔性因素:牙周病是由細菌引起的,舉凡會導致牙菌斑的積聚,如潔牙不當、不密合的牙套或牙橋補綴物、不適當的窩洞填補物、咬合不良(牙齒排列不整齊),都會增加牙周疾病的發生率與嚴重度。全身性因素:遺傳因子、全身性的疾病如AIDS、糖尿病等、吸菸、情緒壓力、飲食不當、不均衡的飲食,因患者對感染的抵抗能力降低而會影響牙周組織的免疫力。孕婦因荷爾蒙的改變,若疏於口腔清潔也是罹患牙周病的高危險群。
初期不會感到特別不舒服,所以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牙周病。但牙齦變暗紅色、腫大、齒間牙齦變鈍或腫大、口臭、牙齒對冷熱敏感、咀嚼無力、刷牙會流血,都是牙周病的徵兆,如果等到有疼痛、化膿,甚至於牙齒動搖時,已屬於重度牙周病。
(一)輕度牙周炎(Mild Periodontitis):細菌和食物殘渣持續性的存在牙齒與牙齦之間,使牙周組織受到破壞,發炎症狀會向牙周組織蔓延,牙周囊袋加深,當刷牙刷到牙肉邊緣時會流血。
(二)中度牙周炎(Moderate Periodontitis):牙周韌帶破壞、齒槽骨喪失、甚至有膿包產生、牙齦發炎紅腫或牙齦萎縮而使牙根暴露、會對冷熱敏感。
(三)重度牙周炎(Severe Periodontitis):牙周組織嚴重遭受破壞並造成牙齒大幅度的動搖,甚至牙齒的位置產生明顯的移位。牙縫變大、發音囗齒不清、囗內常會有不定期的化膿腫大、囗臭味道加劇,最後牙齒遭到拔除或自動脫落。
預防牙周病的方法,最主要的就是防止牙菌斑的積存,其具體的做法包括:
因牙周病而造成的牙齦、牙周韌帶及齒槽骨的破壞,是不可逆的生理反應。所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將傷害減至最低。
一般牙周病的治療可分為二階段:非手術性和手術性。非手術性即「深部牙結石清潔」,它不僅清除牙齦上的牙結石,也清除了牙齦下的牙結石和受感染的組織。主要是清除過去累積之細菌及牙結石,常見治療方式如:超音波潔牙、刮除深部牙結石和牙根表層受感染之組織、牙面磨光之後再評估治療效果,治療期間以及日後的維護,均須患者配合並維持良好的口腔清潔。口腔衛生指導及訓練工作,占相當重要一環,我們會一對一指導患者正確使用牙刷、牙間刷及牙線,並多次檢查,以期患者有能力確實做好口腔衛生工作,因為口腔衛生指導為預防牙周病、齲齒及治療牙周病最基本且重要的項目。
牙周手術治療,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改善罹患牙周病牙齒的預後,經由非手術治療雖已改善疾病狀態,但仍有較深囊袋區域可能需要進行牙周再生手術或牙周翻瓣手術(進一步清創)。另一類是為了修正不良牙周組織形態以利清潔與假牙製作和形態美觀,經非手術治療達到疾病控制後,進行軟硬組織(牙齦或齒槽骨)的整形手術。
(一)牙周翻瓣手術(Flap Operation):在第一期治療後牙周發炎受到控制,若有局部區域因為齒槽骨被破壞後形態不佳或牙肉太厚,以致殘存囊袋深度太深,在死角處無法徹底清潔,需要藉由翻瓣手術清創,將牙根表面之結石徹底清除的同時把牙肉修薄,甚至合併齒槽骨修整手術將囊袋深度降低,方便患者日後清潔維護。
(二)牙周再生手術(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當牙齒周圍的齒槽骨因牙周病產生楔形骨破壞時,在第一期治療後牙肉無法和牙齒密貼,進而無法有效降低牙周囊袋,可藉由牙周再生手術將骨破壞區域清創後填入自體骨粉或人工骨粉,於其上覆蓋再生膜促進牙周組織再生的方法。目的是復原正常牙周組織形態,使牙周囊袋恢復為患者易於清潔的深度。
(三)審美性牙冠增長術(Esethetic Crown Lengthening):患者有前牙美觀區牙肉高低左右不對稱或牙肉太多太厚導致笑容不美麗,可依前牙美觀考量進行審美性牙冠增長術。
(四)牙冠增長術(Crown Lengthening):就牙周組織健康而言,假牙邊緣與齒槽骨間需要三毫米生理性寬度維持牙周組織健康,臨床上有些牙齒因為蛀牙太深(案例一),導致剩餘的齒質與齒槽骨嵴太近,需藉由牙冠增長術修整牙周組織以增加牙冠長度,利於製作穩定健康的牙套。有時因為牙齒本身太短,則牙套很容易鬆脫或發炎(案例二),此時必須先作「牙冠增長術」將牙冠加長,再做上牙套,這樣才會牢固不易斷裂鬆脫 。
(五)牙根覆蓋術(Root Coverage):東方人薄透的牙齦容易因牙周發炎、不當潔牙方式、牙齒排列不整或外力傷害而導致牙齦萎縮,進而可能造成牙齦發炎、牙齒敏感、牙根蛀牙與牙齒變長美觀不良的問題。臨床上一旦出現了牙齦萎縮的問題,一般未經任何處置是無法自行復原的,需藉由矯正治療或牙周手術才能獲得改善,從牙周整形手術的角度以牙根覆蓋術來治療,利用上皮下方結締組織皮瓣移植可以獲得穩定美觀的治療結果:
(六)角化牙齦移植術(Free Gingival Graft Augmentation):口腔內的軟組織可分為角化黏膜與非角化黏膜,兩者在顏色與質地上有明顯差異,非角化黏膜含豐富細小血管,色澤偏紅,為質地軟嫩的可動黏膜;角化黏膜為粉紅色質地較硬,附著在牙齒周圍的齒槽骨上固著不動,能夠承受牙刷每日摩擦,又因為固著不動,它可以緊貼在牙齒周邊提供保護效果,這樣的功能在人工植體周圍也適用。因此當牙齒或植牙周圍缺少角化黏膜時,可以藉由角化牙齦移植術,重建角化黏膜,提供患者易於長期維護的口腔環境。
(七)牙嵴墊高術(Ridge Augmentation):當牙齒被拔除後原本包圍在牙根周圍的齒槽骨會發生明顯萎縮,以致於裝上了牙橋贗復物後,缺牙塌陷處容易粘著食物殘渣,而且假牙是貼在牙齦上而不像是從牙齦中長出來的樣子,看起來很不自然。當患者有這類困擾時,可以藉由牙周整形手術中的牙塉墊高術來改善,醫師會在缺牙區以手術刀製造出上皮下的口袋,同時自上顎腭側取一塊上皮下結締組織皮瓣,塞入口袋內並將修形後的臨時牙橋重新粘回,待約六個月後牙齦形態成熟後,即可重新印模製作新的牙橋,治療完成後甚至分辨不出哪一顆是缺牙喔!
(八)骨嵴保存術(Socket Preservation):牙齒周圍的齒槽骨在牙齒被拔掉後會發生明顯質與量的變化,齒槽嵴保存術是在拔牙手術的同時,在拔牙窩洞內放置骨粉,其上覆蓋再生膜或自體軟組織,目的是希望能減少齒槽骨寬度與高度的變化,繼而降低日後植牙時需要補骨的量,也避免因牙嵴過度萎縮塌陷造成不美觀與清潔死角的問題。
(九)繫帶切除術(Frenectomy):口內的繫帶有舌繫帶、唇繫帶與頰繫帶,屬正常組織結構,但有時會因繫帶附著位置異常,導致患者有發音問題,或是上顎正中門牙牙齒分離的問題,或因牙齦萎縮而導致繫帶附著點過於接近牙齦緣,而使牙齦持續萎縮的問題,臨床上可以藉由單純繫帶切除術或合併軟組織移植手術獲得改善。
|
|
|
|